-
21 2025/10敦煌石窟艺术彩塑专题学术研讨会在敦煌研究院举办10月18日上午,2025敦煌石窟艺术彩塑专题学术研讨会暨首届敦煌彩塑临摹展在敦煌研究院开幕。来自国内外的学者、艺术家们齐聚敦煌,探讨敦煌乃至丝绸之路沿线石窟的彩塑,总结当下彩塑研究的系列成果,多维度发掘整理彩塑艺术的价值。 本次会议为期两天,分设彩塑专题学术研讨会、圆桌论坛、专题展览三个板块,何鄂、董书兵、张小刚等专家学者分享了彩塑研究成果。通过对彩塑的系统总结与深入探索,专家学者尝试梳理了中
-
20 2025/10让马家窑彩陶“活”在指尖——临洮县用科技点亮马家窑文化破壁之旅“穿越”回史前,踏上“彩陶之路”;化身“文物修复师”,亲手复原千年瑰宝;参与文博知识问答,考取“状元”……在临洮县博物馆的数字智慧展厅,一个专为青少年打造的体验区,正成为他们叩响历史之门的“第二课堂”。这里没有一件实体文物,却处处回响着历史的足音,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感受文明的灿烂与神奇。 步入博物馆主展厅,仿佛潜入马家窑彩陶的海洋。双耳鬲、葫芦网格纹彩陶罐、连珠纹彩陶豆……一件件瑰宝静静陈列,诉
-
15 2025/10【视界】 惊艳荧屏的甘肃简牍不久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第二季播出了《马圈湾汉简》上、下两期。简牍记载的“屯戍公文”、书信,与简牍相伴出土的帛鱼、玩具衣、顶针、蹴鞠和钻木取火的木条等珍贵文物,引人入胜的戏剧故事,历史文化学者对汉简简明深刻的诠释,深度还原了汉代吏卒及随军家属戍边、生活的生动场景,使甘肃简牍再次在央视绽放异彩。 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自2023年11月开播,以“实地探寻+实景
-
10 2025/108000余件流失海外敦煌文物实现“数字化回归”记者3日从敦煌研究院获悉,近年来,该院先后赴法国、英国、俄罗斯、美国、匈牙利等国家23个海外敦煌文物收藏机构进行实地协商,成功获取英国国家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海外敦煌文物主要收藏机构所藏的8375件总计10万余张敦煌文物高清数字资源。 1900年,敦煌藏经洞内数万卷古代文献及纸本绢画被发现。关于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目前暂无精确数量,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以文献为主,及绢画、麻布画、纸画、丝制品、器物
-
09 2025/10敦煌壁画里的中秋节莫高窟第35窟 手托日月的十一面观音菩萨 莫高窟第35窟中的“手托日月的十一面观音菩萨”中,菩萨左、右手分别托着太阳和月亮。细看菩萨手中的日月,里面竟大有天地——左手的太阳描绘着一只三组金鸟,右手中的月亮,清晰地描绘了捣药的玉兔、繁茂的桂树,以及旁边金蟾,画面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莫高窟第103窟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 遥望皎皎明月,祈福人间清欢。中秋这天,古人还有拜月祈福的习俗。莫高窟第103窟佛
-
30 2025/09【文化中国行】金昌:加强保护让文物焕发新生清晨的阳光掠过永昌县北海子塔的塔尖,负责保护修缮工程的杨申才带领工友们开始了新一天的修缮工作。 瓦刀在青砖间轻盈“起舞”,每一块古砖都被精心对待,仿佛在为一位沉睡的智者整理衣冠。 “这座古塔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杨申才边说边轻轻拂去砖缝间的尘埃。 工人们严格遵循“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分段换填法加固台基,用低压注浆技术修复塔身裂隙,全程监测塔体状态,既确保了文物安全,又最大限度保持古
-
22 2025/09行走敦煌的研究笔记1942年春季,向达先生作为北京大学代表,随西北史地考察团,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向达先生以科学考古与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对敦煌艺术进行开创性的研究,因此他被誉为“敦煌学”的先驱。 考察团先后考察了莫高窟(千佛洞)、万佛峡等。所到之处,向达都一一详细考察,并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历史功底,将考察过程和结果详加记录,不禁让人感叹于他对历史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1943年7月至1944年,向达作为西北科
-
18 2025/09敦煌壁画中的华服彩章莫高窟第12窟壁画 陈晓红 孙玮希 华服是指我国传统服饰或在正式场合穿着的精美服装,彩章是指彩色的花纹或图案。东汉人刘熙有一部专门探讨事物名称来源的著作《释名》,在其中《释衣服》里这样记载道:“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意思是人们穿在上半身的服装叫“衣”,主要是用来抵挡寒冷;穿在下半身的服装叫“裳”,主要是用来自我遮挡。 先秦时期文献《考工
-
18 2025/09千年敦煌壁画的“云端新生”敦煌莫高窟。(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永萍 今日已预约票务10666张、已出票1934张、已检票1416张……9月4日上午8时37分,记者在敦煌研究院旅游开放调度指挥中心的电子屏上看到,相关数据正实时跳动着。这些跳动的数字,正是千年敦煌壁画实现“云端新生”的生动注脚。 从文物保护领域的高清采集、数字化建档,到旅游服务环节的线上预约、智慧导览,再到石窟寺监测的实时传感、风险预警等
-
15 2025/09一锤定音!“昆仑石刻”为秦代石刻!6月8日,光明日报刊发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仝涛研究员《实证古代“昆仑”地理位置—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一文,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 国家文物局迅速安排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建工作专班,调集石质文物保护、秦汉考古、古文字学和书法篆刻等领域专业人员集中科研攻关,两次赴现场调查,获取了石刻本体与赋存环境等科学数据,组织多学科专家两次召开论证会,多角度论证形成
文化遗产
More+
行业动态
More+
活动资讯
More+
-
陇拍客丨津甘两地艺术同台唱出东西部帮扶情
9月20日,以“山海同歌迎国庆 东西共绘振兴图”为主题的2025年全国“四季村晚”之平凉市崆峒区秋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举办。崆峒区和天津市河西区两地文化志愿者通过同台文艺展演、非遗体验、民俗特色走秀等艺术形式,为现场700余名观众及直播平台数万网友呈现了一场陇东风情的乡村文化盛宴,彰显了“陇原津韵”协作帮扶情谊。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非遗展示区与美食品鉴区,天津剪布、面塑与崆峒剪纸、泥塑等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