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化热点  >  列表
  • 30 2025/04
    甘肃省博首推沉浸式互动情景体验活动
      参与者们通过抽签选出扮演角色  4月26日,甘肃省博物馆内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首场沉浸式互动情景剧体验活动在丝绸之路文明展厅拉开帷幕,带领参与者穿越千年,触摸历史,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探险之旅。  活动以丝绸之路为脉络,参与者换上精美的汉服,化身为从秦朝到唐朝丝绸之路上英勇的戍边将士、聪慧的商人、杰出的工匠、好奇的学者等20个不同身份角色,分别以《穿越秦朝的简牍密令》《穿越唐朝的
  • 29 2025/04
    甘肃文创剪纸产品首次出口乌兹别克斯坦
      近日,经兰州海关所属平凉海关检验合格,甘肃平凉20件文创类剪纸产品,顺利发往乌兹别克斯坦。这是甘肃省文创剪纸产品首次进入该国市场,标志着甘肃特色文化产品国际化交流迈出新步伐。  据悉,此次出口的文创剪纸作品,在传承传统剪纸技艺的基础上,巧妙融入甘肃特色元素,将敦煌壁画元素、丝路风情等文化符号创新呈现,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的完美碰撞。  此次文创剪纸产品的成功出口,不仅为甘肃文创产业发展注入
  • 23 2025/04
    千年佛光:河西走廊上的石窟艺术
      至孝之子当以何礼祭奠笃信佛教的亡母?作为河西走廊地区曾经的统治者,北凉第二位君主沮渠蒙逊(368-433年)以凿山开窟塑造佛像作答。他选择了天梯山来实现这一愿望。  天梯山石窟大佛  天梯山距其权力中心凉州(今武威)不足数里,这座祁连山余脉中的隐秘山丘本就适合清修。尽管蒙逊为母开凿的具体洞窟已难考据,但可以确定的是,这里由此成为佛教石窟雕刻的一个中心,并延续了数百年。  早春时节驱车自武威市中
  • 22 2025/04
    文化中国行丨甘肃简牍宝库用AI“解锁”丝路故事
      从“汉简书写材料”延伸到“汉代造纸术的传播路径”,从“汉代边塞生活戍卒”还原出“大漠孤烟中的文书世界”,从“汉简中的家书”到“互动书写电子家书”……在甘肃简牍博物馆AI机器人导览下,一枚枚玻璃柜中晦涩难懂的竹简,触发观众对“原来古人这样生活”的惊叹。  作为目前中国汉简藏量最大的专题类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不久前将馆内导览AI机器人“小简”“小牍”接入DeepSeek大模型。通过融合简牍研究文
  • 22 2025/04
    【文化中国行】 陇南民居的古韵之美
      文县玉垒大山深处,巴巴沟隐匿山谷,垒石筑房。  徽县稻坪村的尹家大院。  陇南特色民居建筑。  青木川古镇中的民居建筑。(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陇南武都区琵琶镇张坝村的民居是典型的陇南木架子房原型,四合院建筑结构,多依山而建。从上空俯瞰,张坝村的房屋,形成了一个“寿”字。  刘吉平  【编者按】  甘肃各地有许多有特色的住宅,在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居住类型与不同的文化艺术和建筑特色。雕刻
  • 03 2025/04
    梳理丝路考古史的发展脉络
      近日,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王冀青主编的“丝绸之路考古史”丛书第一辑共3册,即《犍陀罗佛教艺术》《华尔纳与中国文物》《丝绸之路考古学的起源》。该套图书入选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王冀青是一位非常负责、认真细致的学者,1989年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译本《犍陀罗佛教艺术》,上市后遂成为经典译作,影响深远;2004年出版了他的著作“国际敦煌学”丛书(2册),入选“九五”时期国家重点图
  • 19 2025/03
    马书忠散文集《人生情未了》出版
      近日,甘肃玉门作家马书忠的第二本散文集《人生情未了》由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马书忠多年从事审计工作,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玉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这部沉淀了作者20年创作心血的文集,以“情”为经纬,串联起人世间的万千情愫,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温暖而深邃的人生画卷。  全书共分6辑、66篇、约16万字,分别围绕“亲友情、人世情、自然情、生活情、赋予情、同仁情”展开。作者以细
  • 12 2025/03
    推动国潮成为持续涌动的文化浪潮
      传统与现代深度碰撞的国潮热,给了国产品牌、传统技艺发展新的机遇。在江苏,苏州稻香村集团与游戏《黑神话:悟空》跨界合作,推出的“齐天揽月”联名礼盒首发即售罄;在巴黎时装周惊艳亮相的苗绣技艺,则向世界传递了中华文明的包容与魅力。  经过多年发展,国潮经济的概念已然延伸至大众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不论是博物馆文创的“出圈”,还是“新中式”服装、“新中式”茶饮的风靡,抑或大唐不夜城等街区的火爆,国
  • 14 2025/02
    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结合研究秦史
      蟠虺纹青铜车型器 甘肃秦文化博物馆藏  天水毛家坪车马坑遗址 资料图  秦长城遗址 连振  张天恩  程平山《秦国早期历史之重构》一书系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出版资助项目,全书约八十万字。该书当是秦史研究的一部重要论著,作者凭借长期的学术积累和不懈钻研,用许多全新视角和深刻见解分析了秦国早期历史的一些重大问题。  《秦国早期历史之重构》研究的内容多属比较久远的话题,但均为长期未得到很好解决的大问题
  • 08 2025/02
    范鹏教授为旧汉字“釶”赋予新用法
      中国甘肃网1月22日讯 近日,范鹏教授通过朋友圈为旧汉字“釶”发明了一种新用法,写作“钅+也”,将其定义为等同于机器人的“他”或“她”。  在中国古汉语中,“釶”有两种读音和含义,读作shī时指短矛,读作yí时则指盛酒或水的器具。而范鹏教授所定义的“钅也”,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这个字没有性别之分,却被认为具备智慧、有情有义,拥有人能有的一切,甚至还有人不一定具备的特质。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电
活动资讯
More+
  • “巡礼马衔山:玉文化与文学融合发展考察活动”在临洮县举办

      4月13日,“巡礼马衔山:玉文化与文学融合发展考察活动”暨交流座谈会在临洮县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中国甘肃网、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中共临洮县委宣传部主办。“巡礼马衔山:玉文化与文学融合发展考察活动”在临洮县举办  据了解,这次考察活动主要是深入研究马衔山玉料资源、制作、交流等相关问题,促进文物保护、利用,推动生态旅游科学发展,加强玉帛之路与新媒体深度融合。考察团先后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