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影像的技术重构与文化传承的范式革新
  □ 阮 青  纪录片《河西走廊》携4K超高清画质回归,其意义不仅是影像清晰度的提升,而且是通过技术加持,实现了对河西走廊历史景观的重现,推动了历史阐释模式与文化传承范式的系统性转换与创新,是一次极具典范意义的历史影像技术重构与文化传承范式转换的实践。  技术赋能的历史“复活术”  《河西走廊》的4K重制工程,本质上是一场对历史影像美学的升级与系统性重构,其核心在于利用尖端数字修复与重制技术,实
更多内容
滚动新闻
  • 【聚焦深圳文博会】数字敦煌:让千年文化展现多彩魅力
      本届深圳文博会甘肃主题馆内,敦煌研究院的主题展区成了焦点:莫高窟这座被誉为“墙壁上的博物馆”的千年文化遗产,搭载着前沿数字技术的车轮,从西部戈壁走向南方都市,以栩栩如生、触手可及的多元形式展现其多彩魅力。  敦煌研究院展区布展简约大方,分核心技术能力展示、沉浸式数字文化体验、文创展品展示3个单元,全方位展示“数字敦煌”项目成果,体现出文物保护科学、数字技术创新与文化艺术传播有机融合,为世界文化
    [ 2025-06-04 ]
  • 激活中华典籍的“数字生命”
      激活中华典籍的“数字生命”  ——对我国古籍数字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执笔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吴占勇、本报记者白雪蕾;调研组其他成员: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亚文、张志颖)  编者按  我国古代典籍卷帙浩繁,见证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
    [ 2024-01-26 ]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获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记者19日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获悉,第五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认定名单近日正式发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成功入选单体类基地,成为陕西省首家单体类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设立,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五部委联合发起,推动开展解决文化和科技融合“最后一公里”或补短板的重要举措。  未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将着
    [ 2024-01-23 ]
  • 「甘快看」甘肃全面发力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开栏的话: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全省上下从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全面系统展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陇原大地落地见效、
    [ 2024-01-17 ]
  • 三星堆光影展亮相苏州
      展览现场。  主办方供图  “遇见古蜀·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艺术展”日前在江苏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亮相,以全新形式演绎三星堆文化,带领观众走近神秘的古蜀王国。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是迄今发现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蜀都城遗址,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在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北京中创文旅有限公司的支持下,苏州紫荆花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精心策划了这次展览,用先
    [ 2024-01-10 ]
  • 法国雕塑大师让·卡尔多艺术作品展亮相中国美术馆
      中新网北京12月25日电 (记者 应妮)中国美术馆、法兰西艺术院、让·卡尔多基金会共同主办的“超越法则的伟力——让·卡尔多艺术作品展”与观众见面。此次展览是“中国美术馆国际交流系列展”之一,也是让·卡尔多先生的作品回顾展,共展出雕塑作品70件(组),素描作品20件(套)。  让·卡尔多(1930—2020)是国际著名雕塑家、法兰西艺术院院士。他长期在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任教,1983年当选法兰
    [ 2023-12-26 ]
  • 专家解读|吴承忠:文化和旅游产业整体向新兴领域转型升级
      近期,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文旅中国主办的2023年三季度文化和旅游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相关专家就2023年前三季度文化和旅游发展趋势进行解读与研判。以下为专家现场发言文字整理。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文化产业呈现整体稳定增长。其中,文化新业态涨势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文化产业整体加快向新兴领域转型发展。具体来看,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表现出色,而文化娱乐休闲服
    [ 2023-12-11 ]
  • 数传集团:倡议文化赋能品牌 实践文化推动创新
      文化赋能,品牌赢得新发展;品牌引领,在文化交融中共同进步。12月5日,“文化赋能品牌引领‘品牌,让世界更美好’——中外品牌论坛”于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期间举办。论坛由新华社民族品牌工作办公室、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新华社上海分社主办。数传集团荣获“文化赋能品牌博鳌倡议企业”荣誉,集团执行总裁施其明参加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稳扎稳打擦亮金字招牌  施其明在论坛上提出,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
    [ 2023-12-11 ]
  • 新业态新场景带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一批文化新业态、新场景应运而生,依托数字赋能和艺术设计,给人们带来文化消费新体验,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街区商业的有机更新,有着近600年历史的北京隆福寺如今焕发出新活力。闲置老食堂变身为新锐美术馆,废弃旧车库改造成运动生活空间,还有飞行影院、沉浸式剧场、共享办公。隆福寺街区如今每周举行超过100场各类文化演出和艺术展览活动。 
    [ 2023-12-11 ]
  • 中国动漫“秀”出新意与活力
      近年来,一批国产动画电影亮相大荧屏,《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长安三万里》等作品,以好故事、好制作收获了不俗的观众口碑和票房表现。与此同时,中国动漫产业快速发展,动漫IP开发持续升温,正成为激活传统文化、塑造城市形象、打造文旅品牌的新动能。  日前,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等指导,浙江大学文学院、浙江大学影视与动漫游戏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共杭州市余杭区委宣传部(区文
    [ 2023-12-08 ]
查看更多>>
  • 敦煌文旅融合出新出彩
      近年来,甘肃省敦煌市聚焦建设文化之城、艺术之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采取制定出台旅游优惠政策、创新文旅产品供给、打造消费体验新场景、提档升级旅游服务水平等多项举措,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激活全域文旅发展新动能,文旅市场持续火热。  据敦煌市文旅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敦煌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030.82万人次,同比增长20.25%;旅游花费95.83亿元,同比增长37.84%。张晓亮
    [ 2025-08-27 ]
  • 展现陇原文化魅力 《非遗里的中国》(甘肃篇)录制完成
      录制画面  8月18日,记者获悉,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甘肃篇)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冶力关旅游景区完成拍摄。此次节目精心遴选了甘肃省22项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通过镜头语言全方位展现了甘肃非遗的多样性与深厚底蕴,为全国观众呈现一场陇原文化的视觉盛宴。  节目录制期间,来自甘肃各地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齐聚冶力关,以精湛技艺演绎文化传承。传统舞蹈类目中,兰州太平鼓震撼开场,
    [ 2025-08-26 ]
  • 魅力花都 河州新韵|书香触手可及 阅读融入日常
      晨曦微露时,临夏州临夏市西关街道城市书屋的“小红星”公益课堂已书声琅琅;蝴蝶桥下的凤林书屋里,阳光与书香交织成市民沉浸式阅读的剪影;折桥镇的农家书屋内,村民们围坐讨论着最新的农业技术……在临夏,从城市到乡村,从孩童到老人,一股读书热潮正悄然涌动。  “以前想看书得跑老远,现在家附近就有城市书屋,环境好、书也全。”家住临夏市东区街道的陈若兰道出了许多市民的心声。如今,通过构建市、街道、社区三级公
    [ 2025-08-11 ]
  • 甘肃13幅作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大地绘彩——2025年农民画大展”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大地绘彩——2025年农民画大展”展览初评工作结束。经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组成的专家组评审,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选送的《五谷丰登庆盛世》《富饶乡村尽欢歌》《丰收直播忙》等13幅优秀作品进入复评。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活动安排,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以“乡村活力·时代精神”为主题,积极指导各地文旅部门围绕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
    [ 2025-08-11 ]
  • 【视点】丝路风情 写意画卷
    黄山村写生(油画)赵明强陇西写生(中国画)金长虹陇右谷香(油画)王丹春风(中国画)郭峰丝路印记(油画)王玉芳黄河从这里流过(中国画)张志勇上元花事(中国画)陈梦希(本版图片由甘肃画院提供)  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甘肃画院、浙江画院承办的“朝圣·敦煌”甘肃画院美术创作工程“文明的通道”——如意甘肃主题美术作品巡展(浙江展)暨甘肃画院建院35周年美术作品展近日在杭州展览馆
    [ 2025-08-11 ]
  • 丝路风情 写意画卷
      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甘肃画院、浙江画院承办的“朝圣·敦煌”甘肃画院美术创作工程“文明的通道”——如意甘肃主题美术作品巡展(浙江展)暨甘肃画院建院35周年美术作品展近日在杭州展览馆开展。  作为“跟着艺术游甘肃”文旅系列活动之一,本次展览共展出作品130余幅,内容涵盖敦煌壁画临摹、丝绸之路风光、西北人文风情等,呈现甘肃美术创作的新探索与新成果。  现选登此次展览展出
    [ 2025-08-04 ]
  • 江苏无锡携30位书法名家作品走进兰州 陇上劲吹“太湖风”
      中国甘肃网7月26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7月26日下午,由江苏省书协、甘肃省书协、甘肃省艺术馆主办,无锡市书协、兰州市书协、民盟中央美术院无锡分院承办的太湖风·书法三十家作作品(兰州)展在甘肃省艺术馆揭幕,展览将持续至7月30日。  中国书协顾问张改琴、翟万益,甘肃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张有为,江苏省政府参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刘灿铭,甘肃省书协主席贾得梅出席。  “太湖风”书法
    [ 2025-08-04 ]
  • 【视点】古道之韵 瞬间之美
      黄山村写生(油画)赵明强  陇西写生(中国画)金长虹  陇右谷香(油画)王丹  春风(中国画)郭峰  丝路印记(油画)王玉芳  黄河从这里流过(中国画)张志勇  上元花事(中国画)陈梦希(本版图片由甘肃画院提供)  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甘肃画院、浙江画院承办的“朝圣·敦煌”甘肃画院美术创作工程“文明的通道”——如意甘肃主题美术作品巡展(浙江展)暨甘肃画院建院35周
    [ 2025-08-04 ]
  • 定西通渭:笔墨耕读传家 书画产业生金
      夏日里,记者翻山越岭来到甘肃中部的定西市通渭县。这里曾是“苦瘠甲天下”之地,进入新世纪,却因“人人爱书画、家家挂书画”的全民崇尚书画之风,引得书画名家、藏家商贾云集,书画产业欣欣向荣。  “我自幼热爱书画,后来成了美术老师,爱好变成职业,每天都挺乐呵的,县里爱好书画的娃娃也多,蛮有成就感。”通渭一中教师魏建军笑盈盈地说。  重视耕读,钟情书画,习字作画在通渭长盛不衰、代代相传。每到寒暑假,中小
    [ 2025-08-04 ]
  • 古道之韵 瞬间之美
      黄山村写生(油画)赵明强  陇西写生(中国画)金长虹  陇右谷香(油画)王丹  春风(中国画)郭峰  丝路印记(油画)王玉芳  黄河从这里流过(中国画)张志勇  上元花事(中国画)陈梦希(本版图片由甘肃画院提供)  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甘肃画院、浙江画院承办的“朝圣·敦煌”甘肃画院美术创作工程“文明的通道”——如意甘肃主题美术作品巡展(浙江展)暨甘肃画院建院35周
    [ 2025-07-22 ]
查看更多>>
  • 【溯源甘肃文化】伏羲祭祀与文化认同
      卦台山远景  天水伏羲城(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 霍志军  祭祀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的大典,是历史上重要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在历史长河中,伏羲氏因杰出的文化创造成就而获得祠祀主动权,实际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礼制演进过程。  历史上的伏羲崇拜和祭祀活动  由于伏羲氏杰出的文化贡献,早在远古时期人们便对其进行悼念和追怀,伏羲神话可以认为是
    [ 2025-06-24 ]
  • 古人如何过端午
      【二十四节气】  古人如何过端午  一人摇橹晃扁舟,两人撑篙水上漂。在敦煌壁画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舟船图像。图为莫高窟第468窟-双尾楼帆船(晚唐)。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将到来。古时候这一天,是非常热闹的。让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呢?  何谓“端午”  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民俗节日,其中端午节的名称最多。据统计,端午节的叫法多达20多
    [ 2025-06-04 ]
  • 庆阳宁县早胜原:神秘的东周之城
      甘肃石家及遇村遗址所在地早胜原,旧称枣社原,是宁县境内最大的原块。  石家墓地考古发掘工作从2016年开始,截至2020年,考古工作人员已清理发掘东周时期墓葬177座。  墓地发掘的同时,考古队也积极寻找石家墓地“这批人”的居址,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墓地以东的遇村遗址。2018年,恰逢银百高速公路的新建,遇村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拉开了序幕。“通过近两年的考古发掘,可以明显看出石家及遇村遗址为一处两周时
    [ 2025-04-28 ]
  • 石羊河漫游记
      民勤石羊河蔡旗镇段 金奉乾  红崖山水库 李军  祁连山北麓张掖西大河流域水草丰美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编者按  在河西走廊广袤的大地上,疏勒河与石羊河如两条璀璨的丝带,交织出千年文明的经纬。疏勒河,自祁连山北麓奔涌而出,流经玉门、瓜州,最终汇入敦煌绿洲。她见证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驼铃阵阵,孕育了玉门关、阳关的雄关漫道,更滋养了莫高窟的飞天壁画与月牙泉的沙海奇观。石羊河,则在腾格里与巴丹
    [ 2025-04-23 ]
  • 【溯源甘肃文化】马家窑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
      马家窑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  寺洼遗址出土的陶器  临洮县寺洼遗址全貌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 韩军 董佩东  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发现了马家窑遗址,马家窑文化因此而得名。201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支持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甘肃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该区域内的马家窑文化大放异彩,其彩陶曾被安特生赞为“欧亚新石器时代末叶陶器之冠”。 
    [ 2025-04-03 ]
  • 长安岘:时光深处 古村新韵
      长安岘古村落 资料图  刘亚丽  在陇南礼县洮坪镇,隐匿着一座原生态古村落——长安岘,它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隐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长安岘,位于陇南市礼县、宕昌及定西市岷县交界的大山深处,这里的森林、草原自然资源丰富,是典型的高寒阴湿林带。在这个风光旖旎,静谧清幽的大山深处,至今保留着30多座古朴民居,是一个典型的原生态村落。  从县城出发
    [ 2025-02-17 ]
  • 敦煌福蛇明信片里的“东方哲学”:顺应四时,盘出好运
      春萌蛇、夏长蛇、秋实蛇、冬藏蛇,四季福蛇盘踞于敦煌藻井之中,鲜亮的绿、红、橙、蓝让人眼前一亮。这套由敦煌画院设计授权的中国邮政《敦煌福蛇》极限型明信片自面世以来,受社会广泛关注。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迭起,万物循生。敦煌画院北京分院院长宋琳近日在甘肃敦煌接受中新网独家专访,解码明信片里的中国传统艺术,以及所表达的东方哲学和美好愿景。  1月10日,在甘肃省敦煌市敦煌画院内,游人参观由敦煌画
    [ 2025-02-14 ]
  • 【秦文化陇上人物史话之六】灵台百里镇与百里奚、白起的故事
    灵台县百里镇。(来源:灵台融媒)  百里奚是历代名臣榜样,史学家说他“膏泽下于民,令闻传于后”,几乎至臻完美;名将白起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一生歼灭六国军队上百万众,未尝败绩,最终却丧命于秦王之手,何其悲哉!  百里奚和白起,两人在秦国一统天下的进程中均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百里奚:五张羊皮换来的贤相百里奚。图源/清末石印本《东周列国志》  公元前653年,秦穆公向晋国求婚,结秦晋之好,晋国用很多奴
    [ 2025-02-13 ]
  • 我国科学家在甘肃发现距今上亿年前“精美”恐龙“脚印”
      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博物馆的研究团队1月6日公布,在甘肃省靖远县乌兰镇发现的一批距今1亿多年的恐龙足迹确认为白垩纪的斯氏跷脚龙足迹。这一发现为斯氏跷脚龙足迹在我国的广泛分布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具有重要科研价值。该成果已于近期在国际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上在线发表。  据悉, 这些恐龙“脚印”保存完好,组成了12道行迹,在目前已发现恐龙足迹中比较少见。“从这些足迹中,甚
    [ 2025-01-10 ]
  • 【中央媒体看甘肃】甘肃武威打造“书城不夜” 民众家门口品书香
      不用专门在大学附近租房子“蹭”自习室,也不用在家复习被各种琐事打扰,叶乔对此次备考“省考(甘肃省2024年公务员考试)”的环境很满意。作为土生土长的甘肃武威人,这座新建的图书馆改变了她对家乡的刻板印象。  “我小时候,武威市凉州区图书馆的自习室就是一间教室,这次回家备考,完全没想到能在这样气派的图书馆里复习。”近期,叶乔每天泡在图书馆的时间越来越长,为了最大限度节约时间,她在图书馆的24小时自
    [ 2024-03-13 ]
查看更多>>
  • 祁连山下是我家|暑期档收官!临泽文旅“热”力足
      带娃解锁丹霞多元玩法、亲子畅玩VR动漫乐园、沉浸式体验千年实景沙秀《回道张掖》、赏民俗大戏感受丝路文化魅力……2025年暑期,临泽县各大景区精心策划系列文旅产品与特色活动,为市民游客打造了一段充实难忘的夏日旅程。据统计,7月以来,临泽县累计接待游客达296.03万人次,暑期文旅市场“热”度持续攀升。  张掖七彩丹霞景区暑期“热”势尤为强劲,游客接待量连日走高。8月8日,景区单日游客量突破5.2
    [ 2025-08-27 ]
  • 八步沙之约
      汽车碾着黄沙脊线前行,驶向八步沙林场。时值五月,风夹着沙粒,在玻璃上敲打,发出微小的声响,似在悄悄叩问我们这些初临沙漠者。  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黝黑的面孔上刻着风霜的印记,声音浑厚而有力。他讲述八步沙的故事,仿佛从荒沙里开掘出来的矿脉,带着风沙的粗粝与岁月的重量。第二代治沙人接过了铁锨,他们摸索着新的法子。他提到草方格沙障时,我下意识地伸手,轻轻触摸起放在桌角的几束麦草标本。那草茎坚韧而干燥
    [ 2025-08-26 ]
  • e法耀陇原|《法承初心》:红色法治邂逅数字科技 开启网络普法新篇章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 王卫科  2025年“全国网络普法行·甘肃站”活动启动仪式上,原创网络普法情景剧《法承初心》惊艳亮相,以独特视角展现红色法治文化与现代数字科技的交融碰撞,为观众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盛宴。  红色基因对话数字文明 凸显法治为民主题  《法承初心》紧扣红色法治文化传承与数字科技赋能核心,开启跨越时空的法治对话。  剧中,1943年陕甘宁边区抢婚案中,马锡五审判方式秉
    [ 2025-08-22 ]
  • 从“走马观花”到“慢享深游” 新“银发族”重塑旅游市场
      坐着火车去旅游  老年旅行团在中山桥留影  张希英与朋友们参加老年旅行团合影  老年旅行团在海边游玩  8月11日21时,Y655次“环西部火车游”旅游列车载着170余名旅客,开启为期7天的西部之旅。63岁的徐秋月注意到周围几乎全是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旅客。他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的翻看行程单,有的调试新买的智能手机,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旅游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
    [ 2025-08-22 ]
  • 武威凉州千亩“贝贝”南瓜丰收
      凉州融媒供图  中国甘肃网8月20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近日,武威市凉州区韩佐镇宏化村种植的千亩“贝贝”南瓜丰收。  据悉,今年韩佐镇宏化村规模化种植“贝贝”南瓜,亩产可达3200斤左右。基地采用滴灌技术实施科学管理,保障南瓜品质,预计总产值将超过260万元。
    [ 2025-08-22 ]
  • 刻刀藏岁月 葫芦蕴匠心 兰州刻葫芦匠人齐鸿芬的守正与创新之路
      在黄河楼上一间素朴的工作室里,阳光透过窗棂,温柔地洒落在案头静卧的葫芦上。一位女子手持刻刀,凝神屏息,刀尖在葫芦表皮游走。起落之间,细腻的纹路渐次浮现,时光仿佛也在刀尖悄然沉淀。她,便是兰州刻葫芦的匠人齐鸿芬,一位以半生光阴守护传统、不懈探索创新的执着匠人。  家学浸润  半生刻就葫芦缘  “我啊,从小就是泡在雕刻声里长大的。”谈起与葫芦雕刻的缘分,齐鸿芬眼中漾起温润的光。父亲与兄长手中刻刀与
    [ 2025-08-22 ]
  • 2025年中国黄河桨板赛(甘肃·永靖站)在永靖县炳灵湖北岸向阳码头水域举行
      8月9日至10日,2025年中国黄河桨板赛(甘肃·永靖站)在永靖县炳灵湖北岸向阳码头水域举行。赛事设置公开组、U15、大师组(45-65)三大组别,项目涵盖200米冲刺赛、6公里长距离赛(U15为3公里)及4×200米接力赛,吸引国内206名桨板运动员前来参赛。
    [ 2025-08-11 ]
  • 兰州影院变身青少年“文化绿洲”
      兰州天慕国际影城开展“光影夏令营”活动  中国甘肃网7月25日讯据兰州晚报报道 炎炎夏日,热浪席卷金城,蝉鸣声宣告着悠长假期的开启。在26℃的空调室内,兰州市多家影院正悄然变身为青少年文化生活的“清凉绿洲”,精心烹制的光影盛宴与知识大餐,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精神之窗。  光影夏令营:  在银幕上触摸历史与心灵  7月24日,走进兰州天慕国际影城,一股浓郁的“文化暑意”扑面而来。这里
    [ 2025-08-04 ]
  • “同心筑梦”2025年澳门青少年甘肃行走进甘肃省博物馆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  7月24日上午,“同心筑梦”2025年澳门青少年甘肃行来到甘肃省博物馆,来自澳门培正中学等7所中学的30名师生依次参观了“甘肃古生物化石”“甘肃彩陶”“丝绸之路”三大常设展览,在“穿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黄河文化的厚重与丝路精神的多彩,完成了一次跨越亿万年、纵览文明史的深度研学之旅。  “甘肃古生物化石”展以地球生命演化为主线,分地球厅、海洋动物厅、恐龙厅、
    [ 2025-08-04 ]
  • 甘肃省陇剧院举办《大河东流》研学专场演出
      中国甘肃网7月23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7月21日晚,甘肃省陇剧院百姓戏曲剧场内座无虚席,大型陇剧《大河东流》在这里为酒泉市肃州中学研学师生献上了一场视听盛宴。这场由国家艺术基金、甘肃省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的精品剧目,成为两校师生研学交流活动中最具感染力的文化课堂。  作为肃州中学暑期“百年附中觅勤慎诚勇,交流互鉴促两校合作”主题研学夏令营的重要环节,此次专场演出,以艺术的方式为青少年打开
    [ 2025-08-01 ]
查看更多>>
活动资讯
More+
  • 【文化中国行】博物馆里的青春之声——“童声传文脉”甘肃省小讲解员大赛在兰州成功举行

      “童声传文脉”甘肃省小讲解员大赛决赛在兰州举行  “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8月14日至15日,“童声传文脉”甘肃省小讲解员大赛在兰州举行。作为一场融合思政教育与“四史”学习的生动实践,来自全省91家博物馆纪念馆的147名青少年选手,以童声激活历史,以童心连接古今——他们或追溯红军长征的峥嵘党史,或讲述戍边卫国的新中国史,或阐释文物承载的文明根脉。在历史与现实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