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和远方】 关于荔枝的古诗词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时间:2025-07-03
在我国,荔枝不仅是一种好吃的水果,也是可以入药的中药材,更承载着文化意义,历朝历代都有文人墨客对其吟咏赋诗。
《过华清宫绝句》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讽刺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的生活。首句从长安“回望”,展现骊山的美景,宛如锦绣堆垛。次句“山顶千门次第开”,点明事件发生的地点与背景。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鲜明的对比,用“一骑红尘”的匆匆与“妃子笑”的悠闲,讽刺统治者为博美人欢心,不惜劳民伤财,含蓄而有力地揭露了当时朝廷的腐朽和高层生活的奢靡。
《种荔枝》
唐·白居易
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
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此诗语言质朴自然。诗人以“红颗珍珠”比喻荔枝,足见对荔枝的喜爱。“白须太守亦何痴”,自称“痴”,增添几分幽默。明知十年后结果不知谁能享受,却仍在庭院中种植荔枝,看似“痴”举,实则体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在平淡中蕴含着对时光与生命的思考。
《解闷十二首》节选
唐·杜甫
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
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
忆过泸戎摘荔枝,青峰隐映石逶迤。
京中旧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
这组诗是杜甫在唐永泰二年即大历元年,写于夔州,《古今图书集成》有记载:“‘泸州’荔枝,在治南蓝田坝,久伐无遗。杜工部诗‘忆过泸戎摘荔枝’,即咏此也”。杜甫睹物思人,看到荔枝,也不免怀念起天宝初年的繁荣,如今物是人非,令人悲从中来。
《成都曲》
唐·张籍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对今天的人来说,成都的吸引力是火锅、大熊猫,而对唐代的人而言,则是荔枝。新雨初霁,锦江西面烟波浩瀚水碧绿,山头岭畔,荔枝垂红,四野飘溢清香。虽然荔枝最出名的产地是岭南,但路途遥远,因此唐玄宗时荔枝也许是从四川进贡。
《减字木兰花·荔枝》
宋·苏轼
闽溪珍献。过海云帆来似箭。
玉座金盘。不贡奇葩四百年。
轻红酽白。雅称佳人纤手擘。
骨细肌香。恰是当年十八娘。
宋哲宗绍圣二年四月,东坡被贬惠州,同当地的朋友游山玩水,宴饮食荔枝,见物思古,作下这首词。上部分写荔枝贡史,唐代时皇上看中了的荔枝,就是远隔千山万水,还是得按时送到,不免劳民伤财。直到唐代咸通七年,终于停贡荔枝,朝廷上下“金盘”皆罄,但农民却再也不用因此受苦。也正是得益于此,如此优秀的荔枝品种,才有机会被身在岭南的苏轼遇见。下部分中,他盛赞荔枝的好看和美味,胜似唐代的南粤佳人“十八娘”。至今,“十八娘”仍是一个珍贵的荔枝品种,颇有传奇色彩。
《荔枝》
宋·张舜民
柳江六月水如汤,江边荔枝红且黄。
摘时须是带枝叶,满盘璀璨堆琳琅。
这首诗写的是柳州的荔枝,六月初熟,红中带黄。诗人提出了一个颇有情调的巧思:摘荔枝的时候一定不要只摘果子,而是要把枝叶一起摘下,这样满盘的琳琅璀璨,才更加赏心悦目。
《菩萨蛮》
宋·李师中
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
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
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
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
词开篇营造出凄清氛围,子规啼月,画船笙歌,随后展现两岸荔枝红与万家烟雨中的画面,以乐景衬哀情。下阕写佳人相对而泣,因岭南无雁,担忧从此音信稀少,借离别场景,抒发伤别之情,将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交融,情韵悠长。
《咏荔枝》
明·丘浚
世间珍果更无加,玉雪肌肤罩绛纱。
一种天然好滋味,可怜生处是天涯。
诗人以赞誉海南荔枝生长在海角天涯,天生就具有无与伦比的天然美质,才能这样加倍招人喜爱。明代的诗人比唐代要直爽得多,一句“一种天然好滋味”,这种表达简直像广告词似的直击人心。
上一篇:“鲁艺精神”的辽宁传承
下一篇:【陇上故事荟】 一骑红尘荔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