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化艺术  >  浅析民族打击乐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浅析民族打击乐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来源:文化传承网  时间:2025-06-19

  民族打击乐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传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的结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打击乐获得了良好发展,尤其是在多元文化频繁交流碰撞的今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生动载体,民族打击乐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创新空间。

  教育筑基,传承育才。作为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除了能够系统传授民族音乐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为保护和创新民族音乐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推动民族打击乐传承和创新发展,需要积极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打击乐教育体系。其一,相关艺术院校要加快完善打击乐专业教育体系。相较于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当前,我国打击乐教育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为此,相关艺术院校需着力优化学科布局,巩固打击乐专业建设成果,通过建立标准课程体系与组建专职师资团队,形成多层次人才培养网络。其二,打击乐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进行创新。学校在科目设置方面要考虑到世界打击乐表演趋势以及学生未来的求职需求,通过构建“以中国民族打击乐为主,西方打击乐为辅”的科目体系来推动中西音乐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具体而言,中国打击乐器以大鼓、排鼓、板鼓以及锣类、镲类、梆板类和少数民族乐器等为主,西洋打击乐器则以小军鼓、马林巴、定音鼓等为主。教材设计方面同样要顺势而为,除了安排《民族打击乐考级教材》《华乐大典·打击乐卷》等传统教材外,还应考虑到构建完整的打击乐理论研究框架,针对非遗活态传承、跨界音乐融合等前沿领域开展系统研究,同步推进相关的教材革新工作,开发出融合优秀传统音乐精髓与现代审美的教材资源,建立符合当代音乐教育需求的内容体系。其三,关注基层教育和民族打击乐的普及推广。针对民族打击乐的基层教育与普及推广是扩大相关受众基础的重点。为了让民族打击乐在基础教育阶段得到更广泛普及,各地文化馆等基层文化机构可以定期组织开展民族打击乐主题的公共文化活动等,让民众切身感受到民族打击乐的魅力,拉近民族打击乐与大众的距离。

  新时代背景下,民族打击乐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同时,吸收各种有益的艺术元素。其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元素与现代理念的有机融合。以经典打击乐作品《龙腾虎跃》为例,该作品以民间吹打乐经典曲牌《大摆队》为蓝本进行创新创作,创作者通过对节奏、和声与织体的大胆创新,为传统音乐注入了新活力。时下,不少新生代演奏家也在积极探索传统乐器的现代表达,上海音乐学院“90后”唢呐教师刘雯雯,将现代音乐的表现手法融入传统唢呐演奏,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以一曲《百鸟朝凤》征服了海外观众,展现了我国民族乐器的魅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创新不是简单的形式拼接,而是要通过创新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内涵、新表达,为民族打击乐的传承发展提供新动力。其二,跨艺术形式的融合创新有助于拓展打击乐的表现空间。由香港打击乐团精心打造的音乐多媒体剧场《卡夫卡的四个房间》,以卡夫卡的文学作品为灵感源泉,通过中西合璧的现代敲击乐对文本进行重构,并将四个短篇小说与舞蹈家专业舞蹈动态影像进行巧妙融合编排,打造出一场别具一格的视听盛宴。该演出不仅打破了传统音乐会的表演模式,还为打击乐在叙事性表达上打开了新路径,让观众可以沉浸式感受文学与音乐的碰撞。此外,也可以将打击乐与肢体表演相结合,比如朱宗庆打击乐团的《动能∞无限》音乐会,通过编排结合打击乐的肢体表演,提升了演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这些跨界的艺术实践让打击乐从单纯的听觉艺术发展成为综合性的视听艺术,大大丰富了观众的观赏体验。其三,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推动中西打击乐器的交流对话与有机融合。比如,大型民族音乐会《新国门畅想》中的《凤凰展翅》段落,创作者创新性地采用双打击乐的形式进行演绎,主奏一部分运用了排鼓和中国大鼓,主奏二部分运用了西洋的通通鼓,两种乐器相互配合,营造出别出心裁的“对话”氛围。

  民族打击乐在现代社会的传播,还要善用现代科技打造多元立体的传播网络,让这门艺术真正走进大众生活,走向国际舞台。其一,要构建多平台传播矩阵。比如,传播者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民族打击乐作品介绍,分享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故事,让观众深入了解民族打击乐深厚的文化底蕴。短视频平台具有碎片化、传播快的特点,能够将民族打击乐以更直观的方式传递给大众。其二,积极开展相关公共文化活动。为提升民族打击乐的社会认知度,需将其深度融入群众文化生态构建。比如,可以在春节民俗展演、端午文化周、中秋非遗市集等传统节庆文化活动中组织开展民族打击乐展演,在城市体育赛事活动的开幕式、闭幕式等环节安排民族打击乐表演等,多维提升民族打击乐的传播势能。其三,持续深化和拓展国际文化交流,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开展民族打击乐的创新实践工作。在打击乐作品的创作方面,要积极探索中西音乐元素相融合的新形式,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国际性的打击乐赛事活动以及学术交流活动,搭建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促进民族打击乐与国际前沿艺术理念接轨。

上一篇:“新大众文艺”的现状与潜能

下一篇:用琉璃复刻明孝端凤冠 年轻匠人把创新“写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