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山水间,被文化温柔治愈
来源:中国文化报 时间:2025-06-18
近年来,贵州依托独特的山水生态、丰富的民族文化与蓬勃的文旅产业,积极探索艺术疗愈的新场景、新业态,将非遗元素、自然景观与艺术疗愈深度融合,打造“山水+人文+疗愈”的沉浸式体验,为公众提供深层的公共文化服务。
贵州省文化馆以“人民的终身美育学校”为服务和发展定位,将艺术疗愈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范围。今年5月,该馆服务宣传周期间,邀请艺术疗愈师孔煦然开展“日常生活中的艺术疗愈与情绪减压”主题活动,通过手碟音乐冥想、绘画写诗等体验,让参与者释放压力,开启自我探索之旅。
“无论是艺术爱好者还是职场白领,都能通过这次理论学习和亲身体验实现自我探索和压力舒缓。”孔煦然表示,每位参与者都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疗愈钥匙”,用它来开启向内探索的大门。
贵阳孔学堂将阳明心学、屯堡文化融入艺术疗愈活动,让市民游客在“修身—齐家—报国”的精神进阶体验中享受一场疗愈之旅。
游客手书《传习录》并制成流苏书签,体悟“心外无物”;屯堡地戏与京剧同台,百年傩腔与现代程式碰撞出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苗银和蜡染图腾组装成冰箱贴,一张一合间体现民族技艺的传承。“在临摹‘知行合一’字帖时,我忽然放下了对工作和生活的焦虑。”一名参与者感慨。这种将哲学思想转化为可感知体验的创新,让传统文化成为治愈心灵的良方。
如果艺术的本质就是疗愈,那大自然就是最大的疗愈场。在宁静深幽的山居生活之地,乌江寨景区以“雨醒后,心有所见”为主题,将非遗元素与艺术疗愈结合,打造沉浸式精神栖息地。
夜幕下,鱼灯巡游点亮蜿蜒溪流,苗族银饰的叮咚声与手工鱼灯交织,游客穿行古巷,仿佛步入千年传说。篝火晚会上,芦笙曲调与星空相映,歌声驱散了都市疲惫。打铁花表演以炽热铁水迸发万千金雨,将种种压力化作璀璨诗意。白昼时分,独竹漂表演者立于竹筏,顺流而下,感受人与自然的默契共舞;反排木鼓舞的铿锵节奏唤醒沉睡的感官,让身心在传统文化中得以舒缓。
乌江寨景区开展的古筝音乐疗愈、舞蹈疗愈、瑜伽疗愈等活动,提供可参与、可感知的互动体验,让游客通过琴音、舞姿与自然同频共振,感受身心疗愈。“这里的山水有种天然的治愈力,古筝音乐让我感受到久违的宁静与放松。”来自广州的游客李女士说。
“‘大自然+艺术疗愈’,我认为这是顶级的艺术疗愈方向。”在孔煦然看来,贵州在艺术疗愈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希望我可以带领团队扎根贵州,结合自然景观的天然环境,创作沉浸式的艺术疗愈剧场。”
上一篇:唱响石榴果一样红火的生活
下一篇:“新大众文艺”的现状与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