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古渡新生走出乡村振兴新途径
来源:中国甘肃网 时间:2025-06-20
夏日让水河,熏风轻抚,波光粼粼,几艘仿古船静静泊在新落成的码头上,船舷灯笼映着两岸青山,自成水墨画卷,这是让水河“龢合”休闲产业园的真实写照。
作为文县“龢合”文旅品牌扛鼎力作之一,这座依河而建的产业园以古码头为魂、以生态为骨、以文化为脉,勾勒出一条“山水生金、文化铸魂”的乡村振兴新途径。
水陆织锦,古渡新生绘绿韵
让水河,曾是川陕物资转运的黄金水道,河岸老码头见证过“白日千帆过,夜晚万盏灯”的商贸盛景。而今,产业园还原复古码头,172.7米防腐木栈道与770余米石板汀步串联起沿岸景观,317株月季、垂柳等绿化植被,错落缀生栈道两侧,形成了春有粉白、夏有绯红、秋有金黄、冬有疏影的“四季有景”生态廊道。
“栏杆上的船锚雕花,都是仿照着老物件复刻的。”讲解员轻叩护栏,声音里仿佛传来百年前的船工号子。该项目深挖让水河交往、交流、交融的“三交”文化元素,按照“一步一景一故事”的设计,打造了兼具旅游观光与研学教育功能的文旅体验基地,资源变成了可触摸的体验。
产村联动,强基共富拓新路
产业园周边陈家、关子、渭沟等村抱团发展。今年端午节,在村自营超市观景台举办“浓情端午,欢乐粽享”主题文化活动,为村里60岁以上老人和游人献上节日祝福。“这项活动以文化人、以‘我们的节日’凝聚邻里之情,村民在实践中感知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促进周边旅游融合发展。”范坝镇渭沟村村委会副主任田建军说。
强化联农带农,创新“公司+农户”模式,以产业园为核心,盘活村集体闲置资源、资产和资金,整合周边村优势资源,实现统一经营,组合发展。
田建军说,“园区收将按比例分给入股的村子,形成了‘强村带弱村’‘一业兴多村’的联动效应。”
目前,园区正在加紧完善内部设施。据了解,全面运营后可提供2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10余户群众增收,村集体经济年增收有望突破10万元。通过码头集市销售和代售农户农特产品,还能助力群众持续增收。
龢合同心,民族交融谱和声
河畔入园处,高耸着一座3米高“龢龠”复古码头牌坊,再现古老码头繁荣盛景,可以将人们引入到曾经那个商贾云集、运输繁忙的场景里。
园区将古“和”字文化与统战元素有机融合,突出“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打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阵地,用最直接、最直观的方式,讲述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故事,续写着民族团结和谐的美好时代新篇章。
“三个离不开”理念像让水河水一样,浸润这方群众的心田。这里已成周边群众休闲纳凉、外来游客打卡拍照、观景垂钓、研学教育的好去处。渭沟河岸“各民族要向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红色大字,在夕阳映衬下熠熠发光,各民族在这片乡土上正耕耘着幸福生活。
全域串联,点链成势兴文旅
站在产业园最高处远眺,下游卧龙岛生态栈道公园绿意盎然,紧邻的渭沟村古渡口正在修缮焕新,一条“水上游线+岸边体验”的旅游闭环已现雏形。
范坝镇党委书记蔡斌说,“我们将开通水上巴士串联各景点,游客可以在园内体验码头文化,去卧龙岛观鸟戏水,到渭沟品味特色农家菜,形成一条精品旅游路线。”
“景点开发,也是乡村振兴的系统重构。”文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工作人员说,“以山水为基,以人文为魂,打造水陆交通网、产业生态圈、文化体验链,每一环都紧扣着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村民增收等关键点。”
让水河的浪花拍打新修的码头时,这座藏于深山的产业园,正以“龢合”之名,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书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鲜活答卷。